古代一開始制作的護欄是以木質結構為主,但是大部分的護欄都是擺放在室外使用的,我們的祖先發(fā)現木頭經過長時間的風吹雨淋之后就被腐蝕,這樣就失去了其實用功能,后來人們發(fā)現石頭雖然韌度堅硬但也容易雕刻,加上石頭能抵抗住風吹雨淋保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使用壽命,于是開始用石材制作護欄,就形成了后來的石欄桿。采用的也是木質結構,由底座、望柱、欄板組成,有些還會制作扶手,底座通常會搭配抱鼓石;欄板則是石欄桿重要的點綴部分,上面通常會雕刻著各種花草樹木或者一些吉祥圖案?,F在我們常見的石欄桿通常在河道兩側以及臺階處,也有一些公園或者景區(qū)也會配備,使得石欄桿不再單單是作為安全防護的護欄產品存在,也起到了一定的點綴環(huán)境的效果。擺放在公園景區(qū)的通常雕刻著十分精美,對于石材的選擇也是有著較高的要求,以漢白玉和花崗巖居多;而在河道和橋梁處的石欄桿通常需要大批量,因此通常會選擇具有性價比的青石和大理石等,具體選擇什么樣式的需要根據客戶的需求以及實際的安裝環(huán)境所決定。
有些人發(fā)現在一些寺廟道觀處也會看到各種石欄桿的身影,大部分都是青石制作而成的,對于工匠師傅的雕刻工藝要求也比較高,欄板處雕刻的內容都跟宗教信仰有關,展示著該座寺廟道觀的人文歷史,讓行人感受到濃厚的歷史氣息,有些石欄桿還雕刻著各種形態(tài)各異的龍,象征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。